为主动对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在AI赋能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擘画学院“十五五”发展蓝图,3月10日-12日,英语学院院长陈科芳教授率团队赴广州开展深入调研。本次学习调研活动聚焦技术赋能下的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翻译专业硕士点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议题,走访了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三所高校,通过实地考察与当面交流,学习先进理念和做法,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开拓思路、蓄势聚能。
百年名校,积淀深厚
百年名校中山大学的外语专业和学科历史悠久,学术传统厚重,是全国首批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外国语学院王勇副院长系统介绍了“新文科”框架下的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其“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与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引发深度思考。王桃花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学院研究生规模和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并针对研究生招生就业、AI背景下实践基地建设等与我院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国际翻译学院周慧副院长展示了“翻译+”学科群的构建逻辑,依托中山大学自身学科和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打造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特别是与法学、医学、区域国别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MTI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我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外院标杆,交叉复合
作为外语类院校的标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和特色路径非常值得借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务部部长陈金诗教授介绍了学校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本科人才方面的主要理念和重要举措,提出了“三全四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展示了该模式在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落实。高级翻译学院蓝红军院长、王薇薇副院长、邢杰副院长、王丹副院长等领导介绍了广外翻译学科“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的构建逻辑:本科采用“常规班+创新班+合作办学班”三维模式,分“精英口笔译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和“文理融通创新人才”三个方向进行精细化培养,并跟澳门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合作办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其MTI与MA差异化培养模式形成“专业实践+学术深耕”双轨架构:MTI聚焦应用口译、国际会议传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翻译与人工智能以及翻译与国际传播等口笔译方向;MA设口译研究、翻译教育等学术领域,通过课程互通实现资源双向赋能。针对AI技术冲击,广外高翻全国首创翻译技术系,将技术模块深度融入本硕课程,构建“翻译+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汪谓超副院长分享的“商务+技术+法律”交叉学科框架也颇具启示。其本科人才培养以“服务中国企业全球化”为导向,着力培养兼具语言能力、行业知识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动态优化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重构,推出“商务英语+法学”“商务英语+数字经济”双学士项目,以及行业专家进课堂、行业专家进班级、学生进企业的“新三进”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了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生态。
技术师范,特色鲜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卓越外语教师教育为特色,已成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重要外语人才培养基地。杨伟光书记介绍了校情校史和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概况。徐玲院长介绍了外国语学院发展历史及现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学科竞赛、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相关情况。座谈会上,双方就“十五五”规划制定、硕士点建设经验、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范技能提升、外语教学改革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国境外合作交流拓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其“以赛促学,以学促创”的闭环培养机制,特别是校企协同开发的“剑桥英语测评项目”,展现出产教融合的显著成效。会后,英语学院一行参观考察了其外语实验实训与创新中心,包括VR虚拟仿真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智慧实验室等实验室。
陈科芳院长在调研总结中强调,此次调研是学院“十四五”收官、谋划“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举措,既获取“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前沿经验,深度对话翻译学科头部单位,又汲取应用型院校的产教融合智慧。将充分借鉴三所高校在学科体系设计、技术融合创新及国际化资源整合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越秀“外语+”办学特色,加快构建AI重构教育生态背景下的英语类人才培养高地,为学院在数智化转型中精准定位提供立体坐标。
英语学院供稿